最近引发热议的“北大校花退出娱乐圈回家卖臭豆腐”的新闻事件,其实并不能视为单纯的职业转型问题,可能还涉及到有意的个人IP塑造、形象传播及公众注意力吸引等,所以网友评价其“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未必是恰当的看法。不过这背后折射出的大众对于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重视及意见分歧,却是需要我们来关注与探讨的。
要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到底有多大重要性。在指导高考志愿填报时,其实高考规划师提出的填报原则是首选城市,其次学校,最后才是专业。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就读城市显示的是大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个人视野、眼界、发展机遇等影响深远,而学校彰显的是人脉关系、校际资源等的影响力。反倒是学什么专业成为最后考量的因素,因为从普遍的职业发展状况来看,在变动迅速的信息时代,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从事多种职业,很难像过去一直从事固定职业。
这涉及到对于专业和大学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大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升思维认知、结交同龄朋友、拓展知识视野;二是作为将来找工作的敲门砖。大学教育中的专业类别是很有限的,而且多是基础性的通识知识,将来工作后这些所学内容能直接可用的并不多,需要在工作中从头学起的。而且很多大学生入学后,还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如果一个人知识积累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会发现能够将不同的专业都融汇起来,就做到了真正的多元性人才。
在明确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才有必要进行专业本身的选择考量。一般来说,个人意愿和兴趣往往是首先考虑的,它不仅使一个人愿意学、有动力做,而且往往意味着天赋和特长所在,学起来、做起来事半功倍。兴趣对于一个人来说相对是稳定的、持久的。而比较起来,社会需求却是变动的,比如在过去的20年间,建筑学是一门很热的学科,但随着经济形态的改变,房地产发展进入存量阶段,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及已就业者面临着转型的需要。
对于家庭资源来说,的确也能够给大家提供学习和就业的便利与优势,但如果与学生本身的兴趣意愿差别太大,也会造成学不好、不愿学的状况。因此还是要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个人兴趣不是非常明确和突出的学生,按照家庭资源来选择专业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父母应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和孩子达成共识。这样即便孩子入学后发现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也能够最终靠辅助第二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的方式来解决。
家长指导子女择业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人是为了“对社会贡献大,国家特别需要”;有的人是为了“符合孩子的兴趣,有利于孩子施展才华”;有的人则是为了“急功近利,实惠家长自己”。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将来父母自己的功利,或者孩子本人的幸福来考虑,其择业观是有显著差异的。中国社会注重血缘亲情,父母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子女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养方式决定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质量。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择业观,顺天时,尽地利,求人和。
天时,就是社会的需求,也就是社会整体的大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要考虑社会整体的大环境,还应该要考虑所处时代的需求,而不是埋头只顾自己干。要懂得借势发展,顺势而为,而不要逆势而动。要看自己能为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多少实际的价值。
地利,就是家庭资源,也就是孩子能借助的家庭条件和现有的就业资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一个人需要的帮助是多维度的,其中很多帮助都是无法用钱购买的。如果你的家族资源丰富,那么留原籍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你迅速渡过起步阶段,人生之路和别人相比,要顺风顺水得多。
人和,就是个人意愿,也就是孩子自己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素养能力和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及价值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完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养,获得经济收益和精神愉悦的载体。
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择业的成功率就能大幅度的提高。高薪不如高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只要是孩子内心认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我价值并获得精神慰藉的职业,家长都要积极支持孩子的择业。
针对大多数高中生,我认为过早地规划自已的职业,必要性不大,原因有三:第一,文化知识欠缺,思想认识不成熟,还欠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第二,不十分了解社会、不太清楚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第三,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的潜在能力,还不能完全把握。因此,高中阶段规划自已职业会有很多变数和不确定性。
我个人认为高中生还是以强化学习、增长学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要务。要把自身的文化基础、能力基础不断丰盈,随着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的提升,这样才可能理性而又科学地规划职业,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当前,对于艺术类的有些专业,社会和一些家长出现有意排斥的现象,这是我们的祖国意识形态强化治理的必然反映,是文化强国建设必然触及到的领域。我认为,对于有艺术特长的同学来说,不能因此放弃自己的目标,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爱好追求,成为自己钟爱领域中的优秀分子,这同样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高中生生涯规划,一定别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目标,盲目跟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分析和审视,提高鉴别力和判断力,这样才会做出科学选择。
其实,在当今时代,随着职业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此类事件并不罕见。从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看,我认为这里面涉及到的一个主体问题还是作为个体,特别是青年人如何理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成就的问题。而要做好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直至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至少以下几个因素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一是专业选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可以说是每个人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一个好的专业选择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个人的人生志向、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它虽不能决定我们将来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职业成就,但起码是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起点。
二是自我认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的一生虽然难免可能会出现多次的职业调整或变换,但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认真思考和评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最对自己最合适的职业发展趋势、目标定位和成长路径,尽可能的避免走弯路,减少“试错”的代价,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意志品格。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变化日新月异,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与挫折在所难免。任何职业成就的取得都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而是靠坚持不懈的艰苦打拼和日积月累的耕耘。此山望着那山高,轻易改变甚至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不利于职业成就的取得。
四是行动能力。能做事、会做事,具备强大的执行力是成就职业理想的必备条件,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不愿意付出艰苦的行动,或者缺乏能成其事的能力,是不可能真正做出职业成就的。
五是基础情商。人都是社会中人,成功与否固然主要是靠个人的奋斗,但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成就个人的所谓事业。作为个体,要想在职业上取得成就,靠的不是投机钻营,但我们应该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更离不开团体的接纳、支持和帮助。所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也是走向职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门槛。